ENGLISH返回七中首页·
首页 >领学资料 > 让阅读成为乐趣与自觉

让阅读成为乐趣与自觉

作者:初中部 发表于:2015-03-16 阅览:0
基于评价方式转变的教学改进路径分析
依据与设计:从关注“学得” 转向更加关注“习得”
教育的本原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要关注、尊重每一
个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灵性,让他们具备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的能力。“绿色指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习得过程,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积淀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成人·成事·成才”的办学理念,挖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成人”教育,夯实学生的德养、智体、性情等人格内涵,形成健全的人格。改变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的过程,整合课内外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启发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和情趣熏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与行动:聚焦过程,注重体验
积极探索转变学生学业成效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以“阅读”为切入口,逐步辐射至听说读写等方面,实施前移后续的推进策略,注重兴趣激发,方法指导,营造良好的学生阅读氛围;探索教材重构、主题阅读、经典阅读、走进自然等多种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报设计、故事会、诗朗诵、课木剧等多类语文实践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营造校园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科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完善“文化墙”、班级书橱等校园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书习惯,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乐趣与自觉。
第一,营造氛围,激趣引导。
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学生很喜欢阅读,阅读的主观欲望强烈,但实际现状是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僵化,语文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阅读兴致和阅读情趣锐减,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佳,阅读方法指导缺失,语文综合运用水平较弱。鉴于此现状,语文学科组在综合学习的实践探索中,确立了“氛围营造、兴趣激发、习惯培养、方法指导”的“前移”策略。
一是教师爱读书感染学生“好读书”。师生(或生生)之间智慧的相互感染和双向传递,有利于形成健康、持续的校园读书生态。教师是否爱阅读对于学生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将会起到重要的示范辐射作用,“不爱读书的教师,很难教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在工作之余,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浓厚的读书热情,或博览群书,或专注于自己钟爱的名作名家;或写读书笔记,或撰发博客微信。无论在课堂内外,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习惯、阅读方法、推荐好书好作,语文组刘静老师每每谈起自己读秦文君作品的感受体会,总是那么如痴如醉,这种阅读情趣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她的学生,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多彩的语文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二是专业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会读书”。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怎样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如何做读书笔记、读书交流等,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兴趣、无目的、无习惯。语文组的老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阅读指导,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心理和阅读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先贤哲人是如何读书的,领会“阅读之于人的意义”的木质内涵。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和阅读技巧,教学生如何摘抄经典语句、做读书笔记、制阅读卡片、点评精彩片断、诗歌仿写、评论性小练笔等,向学生介绍“三步阅读法”“SQ3R阅读法”等经典的阅读方法。三是推荐优秀图书和经典作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帮学生定制“阅读菜单“,为6-9年级的学生分别设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单,涵盖中外文学作品、寓言童话、散文诗歌、科普读物等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作品。
第二,聚焦过程,分享感悟。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途径。学科组老师基于校本实际和学生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多份“阅读套餐”,为学生创设活动、体验、感悟的物理场景,让学生阅读成为进行时,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学得”和“习得"。
一是整合优化“学得“。扩大阅读面,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
读品位。课堂阅读教学注重教材文本的优化、改造,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创设不同的阅读课堂形态,实现由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品味经典名作的深刻内涵,领略书中的“人”与人中的“书”。学生的阅读课远不止剖析名人名作,不应局限于课堂校内,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游莘庄公园,赏梅花绽放,感受春的气息,漫步森林公园,览风光美景,让学生亲近自然,读大自然这木“书”。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更加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书读“活”、读“通”。
二是聚焦关注“习得”。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分享读书的心得感悟,交流读书成果。语文学科组为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系列的主题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小报制作、主题写作评比,引导学生以“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优秀作品刊载于宣传橱窗及校报。举办诗朗诵、故事会、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自信地“说”出自己的体验。推出课木剧展演活动,以教材内容为蓝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分工协作,合力“演”出自己对文木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体验,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发现、思考问题,学会用探究与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三,优化环境,阅读成“风”。
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培育持续的读书乐趣,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成“风”的氛围,让读书成为校园文化的“长青树”。
一是完善学生读书的“硬环境”。老师们精心设计校园“文化长廊”“文化墙”,悬挂励志读书的标语、学生优秀读书作品“我悦读,我快乐”,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生多读书。学校橱窗设“学生读书小报展”、优秀读书体会展等专栏,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读书的成就感和兴趣逐步增强。学校为每个班级专门配备“班级小书橱”,同学们称之为“流动的图书馆”,专人管理,定期更新,图书来源于教师推荐的经典著作以及学生各自珍藏的图书,既方便了学生取阅图书,又实现了同学之间图书资源的共享,便于交流分享读书心得,营造出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学校图书馆优化功能布局,联合团委(大队部)设立“小书虫俱乐部”,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根据学生需求,调整图书采购目录,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图书资源。
二是营造校园读书文化。校长是校园读书的“带头人”,爱读书,善思考,将读书的休会与教学改革联系起来,努力与行政干部、全体老师分享,如“鱼牛的故事”“鲶鱼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经典教育理论,“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之我思我虑(系列讲座),校长读书的率先垂范效应对于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组将读书与文本解读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教研活动,交流读书心得,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各类主题研讨,用读书的智慧辅助改进教学。开展“校园读书节”“板报评比”、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多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淋浴在书香校园里,让读书成为学生在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效与收获:改变在发生
学生是真的愈发喜欢阅读了。阅读不再是大多数学生的“负担”,而变成了一种享受和期待。阅读的兴趣、习惯和阅读方法正逐步形成,阅读的品位得以改善。少了上网打游戏,多了自觉读书;少了随便翻翻,多了品读与思考;少了课间追逐打闹,多了读书交流。教师常感动于他的课堂和学生。课堂里低头不张嘴的少了,自信表达演说的多了,学生的表现常常令老师“感动”。
校园的书香氖围逐步形成。阅读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乐趣与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校长爱读书激励教师勤读书,教师常读书引导学生好读书,读书的风气在师生和生生之间感染并传递。教师向学生推荐龙应台的《目送》,学生读了后很有感触,又推荐给家长,最后变成了“亲子读”;学生也向教师推荐他们心仪的好书《网球王子》《七龙珠》,老师读了之后才发现他们不是"闹着玩的",更加了解学生多彩的内心世界,"师生共读"的好戏正在校园里上演。
困惑与期待:探索在继续
一是处理好“综合学习” 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综合学习既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学习,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融共进,既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又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既不丢汉语基础知识的"学得",又关注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习得”?
二是处理好"学生阅读"与"综合能力"的关系。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但阅读能力提升了,是不是学生的听说、写作表达能力就增强了呢?有的学生愿意读书看报,但提到“写”就开始退缩了。要真正实现以"阅读"促进学生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还需更多的思考、设计和实践。
三是处理好"课堂阅读"与"常态阅读"的关系、"语文阅读课堂是开展阅读指导,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故事会、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是重要的补充和辐射。要让学生真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强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位,让学生的阅读兴致与读书情趣升温增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与生活方式,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智慧与资源共享,协同共进。
 
Copyright © 郑州七中 校址:郑州市金水路25号(初中部) 联系电话:0371-86091766 E-mail:zz7z@163.com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部) 联系电话:0371-65828916 E-mail:zz7zg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