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返回七中首页·
首页 > 高中部 > 党建工团 > 学习园地 > 郑州变法——河南省郑州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创新实践纪实

郑州变法——河南省郑州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创新实践纪实

作者:超级管理员 发表于:2011-04-29

       编者按:郑州变法的实质在于以课改拉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变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根本上实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集体致富”的真正均衡。
  当课改从一校改革向以区域推进的方式逐步深入,郑州区域课改历经“由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过程,呈现了整体性繁荣。保障郑州区域课改有序推进的,不仅仅有基于教学、教研的创新,还有一系列制度创新的举措。我们所关注的就是,郑州市教育局的创新举措和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创新实践。
  制度的变革进程很大程度上考验着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智慧,也丈量着教育主政者的责任与良心,是被动应变还是主动求变?是修补还是重建?是方法的改良还是系统的再造?

     今年秋季开学的新学年,对郑州区域课改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点:郑州市的课改将走过第一个10年。
  课改10年,从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到校本课程、课标解读,再到学校诊断和道德课堂,这些关键词可以见证郑州区域课改一路走来的旅程与足迹。
  郑州变法的核心是课堂,策略是课改的区域整体推进,他们敢于“系统再造”,以六大举措作为基础保障,来建构良好的教育生态。

郑州新政:破“墙”而出

  今年年初,在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的《郑州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开宗明义指出:2010年,郑州市教育工作将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通过建立和强化市直带动、县区跟进的联动发展机制,深入实施5大工程,做好20项实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办好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民满意和发展需要的教育。
  其中,体制创新被列为郑州新政的“一号工程”,具体内容是:市区开展“学区制”试点。以郑州3中、郑州7中、郑州8中、郑州57中、郑州外国语中学、郑州58中等为主体设立6个试验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学区内学校实行实质性联合办学,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学区内各学校不再单独进行目标考评,教育部门制定各学区的年度工作目标,对学区内各学校进行“捆绑式”考核。参照这一模式,全市各区各设立一个小学学区试点,开展基础教育各阶段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等模式探索及“教育联盟”、“强校托管”、“强校兼并”的试点运作。
  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说:郑州市区虽然优质资源较多,但分布一直不太均衡,在“资源一校所有”的传统观念下,造成资源无法最大化利用。要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固化”观念,从教育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圈圈”中走出来,树立开放的大教育观,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开发、利用、分享的共识。有媒体评价说,“学区制”改革将是打开学校“壁垒”,推进教育均衡的一把金钥匙。
  与“学区制”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一校制”试点改革。其核心内容为,确立各乡镇中心校的主体地位,其他定点校均作为办学点或分校,由中心校对乡镇内学校人、财、物实行一体化管理,统一配置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统一规范教育教学,统一考核。也就是说,“一校制”试点乡(镇)将所有中小学合编成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老师都隶属于主体学校,并由其统一调配管理,教学设备和资源共享。
  翟幸福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农村办学规模较小,一些学校不能开齐课程,有的学校一个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城乡间、乡镇间、学校间师资难以合理流动,制约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的小乡镇随着人口减少,只有一所小学和幼儿园,镇中心校却仍有10名管理人员,不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不利于工作。
  位于郑州西部的荥阳市率先启动了“一校制”改革。今年3月份新学期伊始,在荥阳市高山镇中心校工作了十多年的会计张宝国来到镇中心小学工作。自此,该镇中心校取消了所有行政人员。这标志着荥阳市乡镇“一校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真正建立了“一个乡镇一个法人代表、一校多点办学”的体制。截止目前,荥阳全市12个乡镇中已有一半完全实行“一校制”,其他乡镇也正在稳步推进。
  “以往,各地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乡镇中心校是主管本乡镇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农村学校管理实际上是‘市(县)——乡——校’三级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环节多、成本高、人浮于事、效能低下、职责界定不清、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等现象,由原来的三级管理变为‘市——校’两级管理,推行扁平化管理,将原来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心校工作人员全部充实到教学一线。”荥阳市教体局局长王景战说。

“督县”模式:确立政府职责

  4月28日,郑州市2010年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启动仪式举行。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总督学胡荃在启动仪式上强调,要建立激励机制,及时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结果进行通报,并且每年拿出500万元对督导评估获得优秀等次的县(市、区)予以奖励。
  2004年,郑州市按照国务院和省有关要求,建立了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2005年,郑州市首次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评估。经过五年多的工作实践和探索,郑州市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已经完成了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阶段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具有郑州特色的“郑州督县模式”。郑州的督县工作主要包括“领导职责评估、教育经费评估、办学条件评估、师资队伍建设评估、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评估、区域素质教育发展评估”六项内容。六项评估内容涵盖了县级政府及其行政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的教育职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市的督导评估人员既有政府领导,也有各领域的专家,又有决策方面的人员。其中政府领导包括分管教育市长,分管教育秘书长,相关的市委组织部、财政局、地税局、审计局、教育局主要领导和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人员。
  郑州市的督县工作主要采取“听、看、查、谈、访、议”六种工作方法进行评估。翟幸福说,督县工作既考察政府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水平,又考察学校的各项工作、教育质量;既查阅相关档案表册、音像资料,又深入实际察看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仪器、器材、图书;既听取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汇报,又听取广大师生、社区群众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看法、意见、评价;既注意评估组内部对评估信息的筛选、辨析,把握主流,把握本质,又注意倾听被评估方的意见,避免片面性,使评估具有广度和深度,评估结果可信度高。
  “重要的是对督县结果的使用,督县结果使用得当,将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更有利于推动督县工作健康发展,否则,督县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翟幸福说。
对“督县”结果的使用,该市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加大奖惩力度,加大对政府和政府主要领导的奖惩力度;二是将“督县”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记者了解到,实践中,该市每年都由市政府召开“督县”结果新闻发布会,并在《郑州日报》发布“督县”结果通告,公布主要评估数据。与此同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与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联合发布“督县”结果通报。该市将“督县”结果列入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郑州市委组织部把对县(市)区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100分中的20分,交给郑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参照“督县”结果打分。

教育“视导”:基于问题解决

  原本是帮助学校改进工作的督导检查曾一度成为学校的负担:学校既要按照要求紧张准备各种材料,又要安排好生活服务,还要想方设法让督导检查人员多打点分,使学校的名次尽可能靠前,不少项目的督导检查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2007年,郑州市金水区将教育督导”改为“教育视导”,一字之变改写的是教育督导的方式,折射的是教体局与学校关系的变化。郑州市金水区的教育视导不是办学目标、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德育工作、信息技术、后勤服务等什么都检查,而是定位于对校本教研的专项视导。教育视导没有了繁琐的指标体系,没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了逐项打分、按分排队,而是先听课,再旁听评课,然后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校本教研资料,与教师座谈,最后是视导组向学校反馈情况。视导人员要以参与者的身份,把看到的特色与不足以及建设性的意见反馈给学校,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这样的方式实现了督导评估由终结性评估向形成性评估的转变,视导人员由“钦差大臣”到学校文化共建者的转变,打破了学校“你评估我应付,你检查我作弊”的应答模式。
  该区纬五路二小校长段立群说,视导组成员到学校,常常是走访一线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研讨,查阅各种资料,还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学校。他们认真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感动。
  “以前督导组到我们学校主要是看材料、听汇报,然后就是打分、下结论,回去就是排名次。现在情形完全不一样了。”金水区实验小学校长单留玉说,现在的视导人员由懂业务的专业人员组成,进校视导是潜水式的,一起进教室听课,一起和老师进行校本教研,氛围非常和谐。“最终的视导反馈也变了,不再是冷冰冰的合格不合格,视导组会把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反馈给学校,一切都很务实,对学校的促进很大。”单留玉说。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评价改革自然不能落后。金水区教体局副局长许士轲认为,新课改的理念要在学校落地,在教师心中生根,教育督导评估改革就必须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那种先进行课程改革,然后再进行评价,或先拿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再去评价新课程的认识都是不可行的。基于此,课改实验一开始,金水区的督导评估就力图大变样。
  如今,视导人员和学校的关系变了,视导人员不再是“警察”的身份,不再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以帮助者、合作者、学校文化共建者的身份出现在学校面前。用诊断代替评比,用交流代替汇报,用参与代替检查,教育督导实现了由文本到人本的转变。
  身份一变,视导人员的压力自然也大了。如果视导人员不了解校本教研的进展情况,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只说些“学校的工作做得不错”的空话,就不会受到学校的欢迎。实际上,视导人员在评价学校的同时,教师和校长也在评价他们。
  教育视导由关注“文本”向关注“人本”转变,由关注“材料”向关注“实践”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也不再隐藏问题,而是主动展现问题,以真实面目示人,请视导人员诊断、审视,帮助找到新的发展点,学校也因此在视导中获得更多发展提升的养分。

“一人双岗”:打通城乡人才使用通道

  今年秋季开学,郑州市二七区外国语小学的副校长樊宏蕾又多了个岗位,到辖区的侯寨乡樱桃沟小学担任两年的业务副校长。像她一样到农村学校兼职的还有14位年轻的业务骨干。
  一年前,二七区开始实施“一人双岗”工程。当时只有两名业务副校长:城区淮河东路小学副校长邢露还身兼郊区马寨中心学校的副校长,与她一起“送智下乡”的还有贾琳,兼任陇海中路小学和侯寨中心校副校长。
  这种尝试,让城乡学校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采访中,淮河东路小学副校长邢露感慨颇多:“身兼两职逼着自己必须同时考虑城乡两所学校的发展,这种统筹下的城乡交流帮扶效果更好。”
  今年,二七区在学校校级领导换届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一人双岗的范围,职务由原来的副校长延伸到教导主任,由原来的兼任中心校副校长,扩展到直接兼任中心校下属学校的副校长。在人数上,也由原来的2名增加到了14名,其中有12名是副校长,2名是教务主任。目前,二七区开展的城区校长到农村学校兼职的工作已经基本覆盖了二七区的农村学校。
  参加“一人双岗”工程的14名校领导,虽然是身兼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副校长和主任,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在农村学校。
  “一周有5天工作时间,其中半天是在城市学校,开教学会,另外4天半就是在农村学校,管理的事务更多一些。希望通过这项工程,真正带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的交流。”作为首批参加“一人双岗”工程的副校长,淮河东路小学副校长邢露有绝对的发言权。       
   “一个副校长身兼两职,城乡学校在学科交流、学生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二七区教体局局长刘子科说。从实施一年的情况来看,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的交流更频繁了。陇海中路小学和侯寨中心校结对子,陇海中路小学的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是二七区的“名学科”,侯寨乡的农村小学教师就来陇海中路小学“拜师”,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得很快。
  淮河东路小学具有“机器人研究”的优势,学生们连续4年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上获金奖。结对子的马寨中心校的小学生从来没参加过机器人大赛,现在也可以和淮河东路小学的同学们组团参加比赛,还获得了团体二等奖。
  和往年相比,“年轻化、专家化”是二七区打造“名校长”队伍的一个特点,新任的学校校长、副校长、主任的队伍中,有几十名是从一线教师岗位走上领导岗位的。“去年,我参加‘一人双岗’工程,其实年龄有点大了。今年的校长们更年轻。”邢露说,今年的副校长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一人双岗”工程架设了一条城乡领导管理文化、教师任教思想、价值观、有效教育教学手段无缝对接、高效联动的“高速公路”,搭建了城乡教育共通的立交桥。
  贾琳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中,很多都在市内居住,来学校要花费40多分钟,有一个老师住在郑州西北的沟赵,却在郑州最南端的三李小学工作,她每天早上7点30分准时到学校迎接学生,晚上8点左右到家,从来没有迟到过。我从内心深处想对工作在侯寨乡一线的农村教师们说,是你们的无私付出给了我莫大的感动和支持,让我在城乡交流工作中饱含激情,和你们并肩在农村教育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
  “城乡两所学校共用一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我们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让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刘子科说。

荥阳实践:资源再整合

  自2007年暑假起,郑州市下辖的荥阳市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撤并了一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学校和教学点,对各乡镇300人以下的成建制小学进行合并。经过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按照“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与创办寄宿制学校相结合,荥阳市农村所有初中和部分小学实行了寄宿制管理,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7年3月,荥阳市教体局长王景战上任伊始,就带领局班子成员深入到乡村学校,走访教师、群众,深入了解影响荥阳教育发展的痼疾。3个月后,市教体局提出了“巩固扩大城镇教育规模,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发展战略。当年,荥阳市将设在农村乡镇的2所高中和3所职业高中并入城区。为了保证撤并顺利,荥阳市政府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这些学校偿还外债。高中资源整合以后,按照稳步实施、科学整合、合理推进的原则,各乡镇撤并了一些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学校和教学点。截至目前,农村初中由原来的25所合并为17所,小学由91所合并为49所。农村学校多余的房舍和教师,为办好公立幼儿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年暑假,市教体局就开办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班,为农村新增添的8所公办幼儿园开班提供了条件。
  记者了解到,该市崔庙镇一中搬入原荥阳五高后,在原学校建成了镇中心幼儿园,开园便有500名幼儿报名,为许多农村家庭减轻了负担。资源整合的到位,为装备农村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荥阳市通过财政倾斜政策,努力用好省、市配套资金和教育附加费,2007年对王村一中、贾峪一中等3所学校的危房改造、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330.58万元,对贾峪一小、城关一小等5所食堂改造投入资金215.5万元,对全市农村中小学4万套课桌凳改造投入资金385万元;2008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实验室、仪器室建设,同时,还拿出一定资金对寄宿学校学生用床和农村教师办公设备进行更新。如今,农村孩子学费、书本费全免,住宿有补助,食堂干净整洁,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幸福。
  该市将整合后多余的校舍改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全部配备了公办教师。去年9月新学期开学,400名在农村学校合并后多余出来的年轻教师重新上岗,不过他们去的不是小学,而是幼儿园。
  之前的“农村幼儿园几乎全部是私立的,费用相对较高。”王景战介绍说,目前荥阳市区也仅有一家公办幼儿园,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是全省各地的普遍现象,农村更罕有公办幼儿园。此次,荥阳市将多余的校舍资源利用起来,在每个镇选出一所硬件条件较好、周边居民较多的学校改为幼儿园。“荥阳共有12个乡镇,如今已有10个乡镇成立了公办中心幼儿园。这批新培训的教师为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补充了优秀的师资。”

“均贫富”:破解择校难题

  新郑市是郑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8月5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新郑市普通高中招生均分生源抽签仪式如期举行,4000多名学生通过“抓阄”的方式,按照成绩、男女比例被均衡分配到城区5所高中。这样的招生方式已经持续进行了13年。这就是后来被教育部肯定推广的“新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模式”。该市教体局局长陈文斌说,这样的改革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生态。
  13年前新郑市的“择校风”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严重。当时,新郑市只有新郑一中和新郑二中两所普通高中,两所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教学的软硬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根本的差别在于生源。新郑一中作为当地的重点高中每年都提前招生,新郑二中只能招收剩下的考生,因为生源质量的巨大反差,新郑二中的教学质量曾一度陷入了低谷。与此相伴的一个现象是,1995年以前,新郑市高中主要通过“五科竞赛”和中招考试录取新生,不同乡镇的初中被录取学生数相差甚多。
  教体局副局长赵二建介绍说,1995年,新郑市推行了多年的全市“中学生五科竞赛”活动被市教体局叫停。随后开始给两所高中统一分配生源。1998年的高考中,新郑二中考上本科的学生数明显上升。至此,新郑市“均贫富”效果显现,市教体局决定把“均贫富”引向深入。
  同年,为缓解生源压力,由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新郑市北郊新建的新郑市三中正式招生。新郑市教体局从基础最好的一中调走优秀教师充实到三中。
  从此,新郑市的高中招生时考生不再填报志愿,根据分配的名额录取后,按照考生成绩、男女生比例等分成若干等份,打印成册。在市领导及新闻部门的监督下,由3所学校校长按所招计划内人数随机抓阄抽取,抽到的就是当年本校录取的新生,名单当即在教体局和录取学校院内张榜公布。
  不仅高中均分生源,新郑市教体局也给初中分配名额,即改变过去全市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招生办法,不再将中招成绩作为评价乡镇、学校教学工作的唯一依据,而是将过程管理中的学校综合评价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依据乡镇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学生巩固率、综合考评成绩等因素,把普通高中统招的名额分配到乡镇和学校。全省中考结束后,按照分配的指标,依据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各乡镇考生分别录取,录取够所分配的名额为止。 
  该市将过程管理中的学校综合评价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以下公式分配各乡镇初中的中招指标:NA=nyz/Σnyz?N
  公式中n是初中毕业生人数(学生基数),y是对乡镇、学校综合评价成绩(来自当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体局各科室对各单位的考评积分,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方面面的评估得分,根据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确定不同的权重,其中基础教育工作所占的权重最大,达到55%,而基础教育中教学工作所占的比重达50%。也就是说,分配名额的多少,除了取决于学生基数、学生的巩固率这两个重要因素外,教学成绩的优劣与分配名额的多少也有较大的关联),z是报考总数;nyz是各乡镇教育质量值;∑nyz是全市教育质量总值;N是全市分配的总名额;NA是各乡镇应分招生名额。
  新郑市的招生制度改革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使新郑市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被逐步扭转,学生课业负担正在减轻。过去,一些薄弱初中师生教学无动力,如今,升学人数成倍增长,校风、学风大大改善;过去,学校间的竞争只是升学竞争,如今,招生名额分配与综合考评挂钩,升学竞争开始转为办学水平的竞争;过去是择校热,如今各高中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相差无几。
  这一模式促进了当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新郑市在历年的高考升学率中,屡居郑州郊县首位。这也证明,生源均衡地分入各类高中,消弭了原先的生源大战,各校都有优质生源,校际基本无差距,真正实现了教育均衡。

 
 
Copyright © 郑州七中 校址:郑州市金水路25号(初中部) 联系电话:0371-86091766 E-mail:zz7z@163.com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部) 联系电话:0371-65828916 E-mail:zz7zg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