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领导者应有的管理艺术
中国人是很难管理的,因为中国人不太理会制度。在很多企业里,只有那些没有办法的人才受管理制度的约束,只要稍微有一点办法、有一点背景的人,就会把制度抛在脑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企业制定的制度所制约的对象,要么是老实人,要么是无依无靠的人,要么是没有能力的人。稍微有一点办法的人就会动脑筋,找制度的漏洞,甚至找很多理由篡改制度。但这一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人不会轻易做违法乱纪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千万不要奢望单纯用法治来管理团队,必须以人为本,结合"人治"。而要治人,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管理他人要先从管理自己开始。我认为,领导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修己安人是根本的素养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领导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接受,阳奉阴违。领导不如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用高压的政策,要求员工改变,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性化管理,员工会以不合理为由,加以抗拒。
领导先修己,感化员工也自动修己。双方都主动修身养性,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外国有很多科学的管理理论,但是没有一个理论提到修己安人,这是中国非常特殊的原则。因为领导自己不能修身养性,就领导不好任何人。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往上看,上司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中国人的眼睛。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没有人在意,就表示你的职位较低;当你的职位越来越高以后,你讲的话,会有人帮你散播出去,你做的动作,会有人添油加醋地模仿。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不是要求你的技术领先,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说样样做表率,那也是错误的。以身作则专指德行方面,比如,讲信用,处理事情谨慎,对人诚恳,等等。
领导要让干部觉得,面对你这样的领导,他们不忍心骗你,这样你就成功了。领导越不信任干部,干部就越有可能做对不起你的事,有句话叫做"管得越严出纰漏越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既然怕我骗你,那我就骗你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奇怪的心理。
有个企业老板跟我说过,他经营了十几年,没有一个员工跳槽,因为他根本就没管过员工,而是做到让员工看到他就觉得不好意思欺骗他,所以他的员工都兢兢业业。这就是成功的领导。
中国人都是很有良心的,如果领导的德行不够,员工就会认为:像你这样的领导,我对你讲良心干什么?下面这件事是我在一个企业亲眼所见的:有一个工人,看到自来水龙头没关严,他本来想过去把水龙头拧紧,但是转念一想,却把水龙头开得更大了。他说:"我本来想关上水龙头,但一想到我们老板的所作所为,我就改变主意了。"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修己安人的重要性。中国人只有"安"的时候,才会尽心尽力,各负其责,将自己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当中国人"不安"的时候,就开始动"歪"脑筋了,因为他要生存。中国人无定性,随时会变,可以做好人,也可以做坏人。而且中国人好起来比谁都好,坏起来比谁都坏,这个转变的关键点就在于"安或不安"。
坚持原则才能配合默契
"坚持原则"有三个含义:
原则不可乱改
随便改原则,那不叫变,而叫乱。建立企业肯定要制定几个基本的原则,领导要让干部理解这几个原则,这样他们才知道怎样与你配合。领导与管理的意义不同,领导就是配合,即不用三令五申,上下级就可以彼此配合默契,而配合默契就等于提高生产力。比如,在生产企业,工人之间配合默契,生产就很顺利;产销环节配合得好,流程就很畅通。企业中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配合。
坚持原则就是守住几个原则,永远不会改变,原则以外的东西要分析,该变的就变,不该变的就不要变,否则没法配合。有的企业,干部总是猜领导的意思,而且经常错得离谱;有的领导也很奇怪,骂照章办事的干部不创新,骂不照章办事的不守规矩,这都是没有默契的表现。而培养默契,就要明确地告诉干部,除了这些原则以外,其他的都可以见机行事。
按原则去判断
领导在交代干部任务之前,要先交代原则,让干部根据原则来判断是否胜任。领导最怕干部"好、好、好"地乱答应,到时候却不能完成任务。这时领导会很生气,不是气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气他们耽误了工作。如果干部碰到难题,就要明白地告诉领导,领导会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要么找其他的干部做,要么自己解决,实在不行就从外面聘请专家。在一开始,凡事都有转圜的余地,而干部明明完不成任务,还硬着头皮继续做,往往延误了时机。如果领导为此事生气,就要把原则对干部分析清楚,这样他们会知道下次该怎么做,否则他永远也搞不清楚错在哪里,却认为你喜欢骂人。
碰到干部做错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干部自己反省,要让他自己想明白错在哪里,领导不能开门见山地批评干部,中国人惯会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你有来言,他有去语。这样一来一往,就变成内斗。
对待干部,领导要智取,不可力敌。干部有错,让他自我检讨。你指出他的错误,他就会找一万个理由来推卸责任。久而久之,如果你把干部叫来,他自我检讨,你就成功了。如果他一脸轻松,毫不在意,你就失去领导的意义了。让干部体会到"伴君如伴虎",这才叫全面控制。
把原则讲清楚
我最佩服汉高祖的约法三章,约法三章非常有实效。领导与干部之间约法三章,会一劳永逸;否则的话,干部天天猜你的想法会很辛苦,而且经常出错。
严管勤教是领导的责任
《三字经》里有句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用在企业里再合适不过。
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直到孩子犯了无法弥补的过错,才悔之晚矣。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古时候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是很有道理的。夫妻两个人,父亲要做"黑脸",对待孩子严一些;母亲要做"红脸",对待孩子慈爱一些。父亲严厉是帮助母亲管教孩子,母亲一旦管不了小孩的时候就拿父亲吓唬人:"你再不乖,你父亲回来你就知道后果了!"母亲可以随时出卖父亲,但父亲不能出卖母亲。如果父亲对孩子说:"你母亲告诉我,你今天做了哪些坏事……"这样就完了,孩子会认为别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在家里没有温暖。聪明的父亲会假借别人发生的事情来教育小孩,小孩一听,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庆幸父亲不知道,自己偷偷改掉,免得受惩罚。这样,一严一慈,孩子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在企业里也应如此,基层干部要"柔"一些,高层干部要"凶"一些,因为基层干部与员工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太凶了,就会让员工反感。如果员工受了委屈,基层干部要会安慰员工,让员工感到自己和他们是同一条战线的。
领导对员工严管,是一种责任。所有的员工、干部都是把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你,如果你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就是不负责任,误人子弟。
中国人讲人性管理,讲中国式管理,绝不是说马马虎虎地管理,大家混日子,敷衍了事。这样做,害人害己,对待员工一定要严管。只有严管还不行,还要勤教,不教而管,就是虐待。
领导千万不要随便惩罚员工,如果员工做错,就惩罚他,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员工第一次做错,要慢慢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该如何补救,怎么改,这就够了。如果员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就不要轻易放过他,但是也不能太严格,毕竟只是第二次犯错。这时,领导要告诉他,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有第三次的话,后果自负,因为那时所有人都不会原谅他,而不是你不原谅他。这样做,就会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员工也知道了有错必改。
惩罚应针对屡犯者,而不应针对初犯者。初犯就受到重罚,那就没有人敢做事了,因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无所事事,这个企业如何能发展?
逐渐放手才能培养干部
一个人到底是圣贤还是凡人,关键在一个字--"无","无"的程度高,他就是圣贤,"无"的程度低,他就是凡人。就像出门不带钱的人才是有钱人一样,一辈子老在"有"这个层次打转的,其实很可怜,就是我们所讲的"想不开"。非要抓住权力不放的领导,身心疲惫,你要权力干什么?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人家尊重你,你没有也等于"有",人家不尊重你,你"有"还是等于没有。其实"有"和"没有",是如影随形的,是永远并存的,不可能割裂的。
一个领导在创业初期,确实应该亲力亲为,带领大家一起奋斗;但当企业走上正轨后,领导就要逐渐放手,将权力移交给干部。这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样,当一个小孩蹒跚学步时,你扶着他,他才敢走路,如果你一开始就撒手不管,小孩就会摔跤,以后他就不敢走。等他渐渐走得稳了,就要放开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如果此时你还不放心,还要扶着他,那他一辈子都不会走。
管理员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领导要带着干部,教会他们怎样做,否则是不负责任的,领导的责任是保证干部能够完成工作。干部成长到什么程度,你就放手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要自己去拿捏。
"无"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到合理的地步。很多领导都是从"有"开始的,所以舍不得放权,或担心干部做不好,这样一生占有权力会很辛苦。刚开始,领导要样样做给干部看,因为你有经验,知道该如何做。等你把所会的知识都传授给干部后,就要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而你自己得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干部成长了,你也得成长。当你的干部不太相信你,或者他们给你提出很多意见,或者你交代的事他们推三阻四,甚至玩点花样,你就应该明白问题出在你身上,要从自身找原因。老是责怪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长的,而随时检讨的人,才会不断提高。
其实,人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有",到死亡以后就变成"无"。领导者要体会到这一点,从"有"慢慢修炼到"无"。在"有"的时候,你会不断成长,越来越好;当你过了40岁之后,腿没有力气、眼睛模糊、牙齿松动、头发掉落,你就应该进入"无"的境界。如果这时候你还要继续奋斗的话,就会折损寿命。就像孔明一样,他是智慧的化身,且一生勤勉。当了蜀国丞相后还凡事亲力亲为,就连处罚士兵20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生怕别人处理得不公正,结果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一个人有目的地去做,他是不积极的;当一个人没有目的,还继续做,才是积极的。所以说"无为"其实是最积极的。"无"不是没有,"无"不是任何东西,但是可以变成任何东西,这就是"无中生有"的真谛。
职位越高的人,越应该做无形的工作;有形的、具体的工作,要交给基层员工去做。高层主管做的都是伤脑筋的工作,伤脑筋谁看得到?但是伤脑筋是有作用的,想想这个人为什么不高兴,怎么抚慰一下;想想那个人是不是太嚣张,怎么牵制一下。这些都是无形无迹的,写工作报告的话根本就写不出来。
追求公正而不追求公平
西方人讲求公平,中国人知道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管理是不可能公平的,为什么?因为机会是有限的。如果资源充足,机会无限大,人人都能得到满足,那绝对会很公平。但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比如,公司只能派两个人去日本观摩,每个人都想去,怎么办呢?领导就会提出很多条件,实际上,本来就应该某两个人去,领导提出的条件都是根据他们量身订制的。这样做,看似公平,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毫无公平可言。而且被选中的人丝毫不感激你,因为他们觉得是他们应得的,没去的人会怨恨你,你只会得到"一举两失"的后果。
当领导的只能力求公正,而不是公平,并且要让员工明白这一点,这样,员工们会理解你的难处。如果你处处显示自己公平,员工就会在背后说你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自欺,更不要欺骗他人。
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做到公正,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很多中国人受到西方人思想的影响,把平等当做处事的价值观,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做到合理的平等,甚至合理的不平等。所以,领导千万记住,资源不足,机会有限,要告诉干部:"我保证我很公正,但是希望各位谅解,我是不可能公平的,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同样的条件,我们让他先去……"这样,去的人会感激你,因为他是被优先考虑的,而不是他应得的。没去的人也不会心生怨恨,因为你很公正。
在无形中去培养接班人
为什么加上"无形"二字?因为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只要领导有意栽培哪个人,那个人就会被"害死"。你可以试试,只要你公开宣布,现在要培养某人当接班人,那个人在三年之内未必当得了你的接班人。中国人会团结起来一起赶走领导的接班人,这样别人才有希望,不然别人永远没希望。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千万别迷信所谓的法定程序,那是行不通的。
所有干部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培养人才。有一家企业的老板,曾经对我说,他有一个厂长非常好,勤勤恳恳地为他工作了17年,而他的企业才成立二十几年。但是,他又说,他有一个遗憾,这个厂长做了17年,却没有帮他培养任何人才,他怎么可以一个人干17年呢?这就是阴阳文化的体现,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都是可以的。这个老板的真正意思是,那个厂长干了17年,却没有给他培养人才,而且还赖着不走。
老板最讨厌干部不培养人才,他会想,你嫉贤妒能,想霸占这个位子,想害公司不能发展……
有的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确实有意地回避这个问题,他怕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会抢走他的位子。其实不然。新人顶替了你的位子,你还可以高升,为什么要小看自己呢?培养接班人不但要暗地里培养,还不能只培养一个人。一个领导真的要培养干部,就要让他轮调,让他从事过所有的业务,才知道他合适不合适。凡是直线升上来的,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因为他的能力不够,眼界太窄,专业有限。只有那些调来调去、久经历练的人才适任。
但轮调是一个理想,实际却行不通。因为中国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说当一个人做不好才会被调走。这个观念必须改正过来,做对做错都要调,而且是不定时的调动。定时调动是最糟糕的,如果说两年一调动,那么被调动的人,第一年不错,第二年不做。也就是说,第一年他会推卸:"我是刚来的,要了解一下,我不敢乱动。"他说得很对,因为他还有一年就结束任期了,做到一半岂不是连累别人。第二年时他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被调走。这样,调来调去,他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学会。
所以,领导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做对、做错、做好、做坏都和别人没关系,公司需要你,就调你,这是一种荣誉。此外,没有固定任期,因为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样轮调才会有效。轮调之前要有一个预备期,就是让被调的人适应一段时间再把他调过去;还要有一个酝酿期,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有不同意见可以沟通,让大家心平气和,这时再调过去。
有很多制度在美国行得通,但是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不要什么制度都引进。在美国,就算是CEO,只要你辞职得到公司批准后,从这一刻起就不准进公司一步,做得非常绝情。在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你要辞职,公司还要挽留,还要开欢送会,还有后会有期……
考核干部并让其担责任
考核不是只考核某几项,而是要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核。一个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但事实往往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要有一点小差错,就会造成大的纰漏。所以西方人那种只重视某几个项目的考核方式,往往造成很多虚假现象,也就是说,当你只考核某几项内容的时候,下属就专门应付这几项内容,其他的不管。
案例
让干部来负责
某新任大学校长开会时宣布了一项制度,告诉其下属的所有干部,校长只是法定的代表,实际的负责人是总务处处长。以后,教务方面的事情唯校长是问,其他的如财务纠纷、法律问题等均由总务处处长负责,就算坐牢也是总务处处长去坐,和校长没关系。
总务处处长一听这话,脸都黑了。散会后他就问校长,是不是打算把他换掉。校长告诉他,这是对他的支持。如果校长承担所有的责任,总务处处长工作时就不会用心,他认为反正校长会用心审核的。而校长事无巨细都过问的话,就表示不信任总务处处长。这样,早晚会出纰漏。改由总务处处长负全责后,他就会很用心,这样校长就可以轻松了。所谓策略,就是加强大家的责任,而不是想整人。总经理应该奉行这样的策略:大事情,大过失,由高层主管承担;部门经理要负部门的责任;小事情由基层主管负责;总经理要对公司倒闭负责任,而公司没有倒闭时,其他主管就得负责任。
千万不要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扛,你有责任,其他的人就没有责任。有很多领导,生平只做三件事:
第一,千方百计要证明他的干部是白痴。
第二,忍不住自己要表现,抢干部的功劳。
第三,把所有的责任都扛在自己身上。
这是大错特错的,他做了领导最不应该做的事,而领导应该做的是以下三件事:
第一,保证做我的干部有饭吃。
第二,不断地成长。
第三,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做了这三件事,领导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考虑将来,这才是你的工作重点。
所以说,当领导的要懂得考核的策略并将责、权移交给干部,而当干部的要懂得明哲保身,有了权力以后更要小心翼翼。如果领导买一部奔驰,你去买一部跟他一模一样的,就知道什么叫自掘坟墓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这些实际的东西,所有的纰漏都是由小问题导致的。我们不会拿着刀去杀人,也不会明着把公司的钱拿回家,凡是很明显的错误我们都不会犯,只会犯小错误,但是我认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更可怕。
中国人的沟通原则
自从我们学了沟通以后,就变得无法沟通。西方人沟通时彼此都是很诚恳的,凡事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中国人的沟通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而这三句是外国人相当困惑的:
第一句,"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外国人会觉得,你告诉我之后,我要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的事,你没理由管我。
第二句,"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外国人认为,是你说的就是你说的,为什么怕人家知道呢?
第三句,"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这是全世界都听不懂的话,外国人可能会被我们气死,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做了几千年。
我们何必去学外国人的沟通术,外国人永远也不明白中国人的沟通哲学,又怎能指导中国人怎样沟通呢?
第一句话的含义是,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述,转述到什么地步,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在我的身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并且经过考虑,要告诉别人,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资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所审慎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拉扯进去,说什么是我说的。
第三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定的,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样说的,语气、用词都不相同。
沟通,必须自己负起责任,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老是引述他人的话,自己不负责任,并不是良好的态度。中国人所坚持的这三个沟通原则,不要从负面去扭曲它的本意,而应该从正面去理解它的真正用意。不引述自己不清楚的事情,说出来的话,自己负完全责任,不是很好吗?
中国人的沟通艺术
中国人的组织形式跟西方人的不一样,中国人的沟通方式跟西方人的也不一样,尤其是中国人的激励方式跟西方人的更不一样。你给美国人两千元钱奖金,他会很高兴,而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问别人有没有。外国人从来不管别人有没有,自己有就行了。中国人却不这样,别人也有的话,他会很生气。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性必须纳入团队管理,才能管好中国人,否则的话你会焦头烂额。公司的奖励做不好,只有一个后果,拿到奖励的人不感谢你,没有拿到的人怨恨你,奖励一人就得罪很多人。西方人所谓的公平就是你有、我有、他也有;中国人认为,只要大家都有就是不公平。
西方人非常单纯,对就对,错就错;中国人却讲"对有什么用"。在领导面前,你越"对",他越生气,因为他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干部可以在别人面前"对",但不能在领导面前"对",否则领导会感到没有面子。所以当领导的,对也骂,错也骂。
案例
不会挨打的儿子
爸爸对儿子说:"这个礼拜六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儿子问:"看什么片?"爸爸有些不高兴:"看什么片,还要挑吗?要去就去,不去拉倒。"
聪明的儿子应该这样回答爸爸:"好,我们一起看。"然后去问妈妈"看什么片",妈妈说:"看《小鬼当家》。"如果儿子看过了,也不要笨到直接说出来,而是应该说:"好,我们一起去看,不过我功课很多,看完后,你们先睡觉,我还要做作业。"妈妈问:"你那么多作业,干吗去看电影?""爸爸说去,我们就要去。" 妈妈肯定会说:"你这孩子,我跟爸爸讲叫你不要去。"
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挨打呢?凡是经常挨骂的干部,其实要自己检讨一下。领导的话永远是对的,你反对就是顶撞,盲从就是奴才。那应该怎么办?凡是领导说的,你就点头。过一段时间再来找领导说:"现在有问题,怎么办?"一个聪明的干部从来不去改变你的领导,而是让领导自己改。他自己改了,会感谢你;你强迫他改,他会干掉你。
案例
不同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
爸爸对儿子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散散步吧。"
儿子:"不行,我没有空。"
爸爸很生气:"你没有空,那我就有空了?!我陪你散步,你竟然还说没有空……"方式二:
爸爸对儿子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散散步吧。"
儿子:"好啊,等我把手头上的事忙完就陪你去。"
爸爸:"那你还要忙多久?"
儿子:"很快,还要四个小时就完了。"
爸爸:"你那么忙,为什么还要陪我去?"
儿子:"再忙也要陪爸爸。"
爸爸:"傻孩子,工作要紧,散步随时可以去。"
这就是会沟通的人,很多事情都要懂得如何应对,在企业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当你的上司让你做一件你不情愿做的事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在案例中,两个儿子同样是忙,同样是不想散步,但是两种做法的结果却大不相同:第一种做法,爸爸肯定是生气地离开,心里责怪儿子不听话;第二种做法,爸爸虽然没达到目的,可是心里依旧很高兴,因为儿子很孝顺。道理是相通的,既推掉上司不合理的要求,又让上司感到你是个好员工,其实并不难。在沟通方面,领导要注意:
第一,当干部的意见与你的意见相反时,他要是坚持,这个人就是死不认错,他要是见风转舵,这个人就非常可怕。当领导与干部发生矛盾时,要通过第三者解决,以避免双方发生争执。
第二,领导只能骂干部,不能骂员工。员工做错事,领导不要直接去批评员工,而是让干部出面,然后领导再去抚慰员工。这样做,好像在出卖干部,其实不是,因为这是三个人的分工。领导直接骂员工对你是很不利的。因为中国人很会忍,但是忍无可忍的时候,很可能做出很不理智的事。西方人会当面反驳你,中国人不会,但是会背后修理你。
在沟通方面,干部要注意:
第一,领导最不喜欢随便开口要承担责任的干部,他们比较喜欢发生事情能够真正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用嘴说的人。干部如果讲这种话,常常使得领导又好气又好笑,感到很为难。干部不要总说类似的话,真正碰到事情去直接负责就好了。
第二,领导很讨厌干部越权。职位越低的人,越不在乎越权,因为他没有权。可是领导是很怕越权的,他宁可干部失职,也不愿他们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