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返回七中首页·
首页 > 高中部 > 教学科研 > 优秀教学资源 > 教学基本功:编制基于学生学习的导学案

教学基本功:编制基于学生学习的导学案

作者:超级管理员 发表于:2011-07-13
郑州市教育局 田保华
(2011-5-31)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表达过自己的一些观点。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我认为要扎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该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做起。学科教师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一定要生成一个《学科课程纲要》和一个《作业建设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编制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这是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认真修好的“功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教师“会”教学还是“不会”教学、是“新教师”还是“传统教师”的本质区别。这也正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之一。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为学生设计编写的指导学生“先学”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也称学案、学习卷、学习指导书。导学案,是课堂学习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实施;核心是“教材”变“学材”,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先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第一、要明确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师编写导学案,一是要坚持课时性原则:按课时编写导学案,把握和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计划性,促进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课堂学习效益的提高。二是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三是要坚持导学性原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去“做”,突出学法指导;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习线路。四是要坚持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设计要精心,形式要多样;问题和学习目标相一致,防止把导学案搞成“习题集”或“练习册”。五是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应用、拓展四个层级。六是要坚持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导学案的编写,要切实落实构建道德课堂生态的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坚持向课堂要质量的理念,优化学习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学习活动,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质量。要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要把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设计编写导学案,除了要注意“学校、学段、科目、学材(教材)版本、章节或者单元、篇目、编写者、审核者、激励话语(名言、警句)”这些一般格式外,还要把握其基本环节。一是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二是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的把握要准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材(教材),确定重点。三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学习环节组合要合理、恰当、灵活,符合学材(教
材)内容;学习步骤要自然、流畅,不僵化。学生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每一个环节、步骤学生应做些什么,如何做,设计要具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了下一个问题的前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活动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课堂学习的生成情况选择精讲内容,精讲时间安排适时、适当。学法和教法的设计,要体现出优化和融合。四是学习反思:及时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得失,更好的为学习服务。五是作业布置:作业设计要分出层次,是基础练习,是一般应用,还是综合、灵活应用,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以及完成时限都要有规定性要求。六是归纳总结: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当然,不同的课型,比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会有不同的环节设计。
第三、要加强对导学案的管理和使用。一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和课堂学习的质量,一份高质量导学案的形成,既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优化集体备课流程,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高质量编写导学案的前提条件。首先,根据《学科课程纲要》和《作业建设规划设计》,教师个人初备,形成个案;其次,教师同伴集体研讨,形成初案;第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对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第四、学校有关领导以及教师同伴跟踪观课,形成复案。第五、课后交流反思,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以备后续使用。我极力主张学生能够参与课后交流反思,更有利于导学案补充完善。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导学案,切实起到“导学”的作用。指导学生主动、独立使用导学案,不管课前还是课中学生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有待于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便于后续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定时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后续复习资料。三是教师要以学定教,灵活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以实现学和教的协调发展。导学案的质量,体现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的记录和记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导学案的积累、完善和后续使用的传递,更是导学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 郑州七中 校址:郑州市金水路25号(初中部) 联系电话:0371-86091766 E-mail:zz7z@163.com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部) 联系电话:0371-65828916 E-mail:zz7zg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