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三尺讲台,行经纬山海——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地理组研学活动顺利开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3年9月3日,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地理奥赛生和地理组老师一起来到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展地理研学活动, 在黄河南岸领略了典型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师生们迎着清晨7:30的太阳出发,在团结门集合。在研学前,郑州市地理学科核心成员秦龙洋老师在实地考察多次后,确定了从桃花峪取水口沿星海湖北岸至小顶山的路线。第一站便来到了桃花裕引黄闸。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景区的郭部长,他向大家介绍了此取水点的特征,整体介绍了调水工程与清沙原理,秦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取水点水流方向的特点及原因,为学生接下来的研习做好了充足铺垫。
第二站是东沉沙池和西沉沙池,在这里景区郭林部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将引来的黄河水变得清澈透明并现场展示了清淤过程,借此机会,秦老师以小见大,讲解了上中下游的河流堆积地貌,举例说明河流沉积物质的水平变化与垂直分布特点,由此推断较大时间尺度上的海陆变化,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河床与坡地的植被差异,延伸补充了裸地自然植被的演化。遇到如此鲜活立体的知识,学生们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认真落实笔记,完成研学任务单。
第三站是丁字坝,学生们细致地观察了丁字坝的分布特点,对丁字坝护堤、促淤、挑流,利于通航的重要作用以及黄河历史上河道的多次摆动改道有了更深切的感知与体会。近距离观察备防石和丁字坝之间泥沙堆积区的柳树后,学生认识到了防备石在加固河底与提供防汛物料方面还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里,同学们远眺黄河跨河大桥,了解黄河第一铁路桥的发展历史与建造故事,观察不同时期跨河大桥的建造技艺与主体结构,感悟我国基建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站是邙山提灌站的水泵房,16个泵,8个管道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为郑州市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作为一级水源保护地和备用水库,这里的工作人员全力保障生产安全,并在紧急时期保障了水源供给。这次难得的参观机会让学生们更确切地感受到了后盾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黄河地质博物馆,在这里,从地球的发展历史到黄土的分布与形成,从璀璨的水晶到古生物化石,从自然风景到人文风情,学生们穿梭时空与历史对话。走过时间隧道,来到了黄河微缩景观厅,从青藏高原一路向东,领略黄河沿途的风景,感受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演变,还认识到了小浪底排沙工程的重要作用,由此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建国以来我国治理黄河的决心和信心。
第六站我们来到了黄河索道与哺育广场旁边,在这里远眺了黄河、星海湖,比较了沉沙前后水质差异,观察了水泵房的提水管道和保障供水安全的双输水隧道。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研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次地理研学更是综合了历史、语文、政治、生物等众多学科,学生们研学路上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师们也在学习和讨论,及时回答学生现场的各种提问,一路上欢声笑语,大家一致认为此次研学让他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性以及人类的智慧,对人地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事事洞明皆学问,处处留心即地理,希望地理学子都能通过研学实践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感想
此次研学活动我认为是实践与知识很好的一次结合。在研学过程中所见到的桃花峪引水口、丁坝、邙山提灌站等建筑即体现了建筑者们面对黄河问题所进行的切实有用的处理方案、也蕴含着无穷的地理知识。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一代代建筑师的尝试与努力,从三门峡初次治黄的伟大尝试到现如今小浪底工程科学的调沙、控沙,河床已经下降了三米有余,在这背后是无数地质学者,建筑师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最后我还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精神,很喜欢秦老师所讲的一句话:“习总书记曾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特征有团结性,统一性,从黄河治理中就能看出,这样的大工程不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省就能做到的,它必须是能够凝聚全民力量的国家才能完成。”
--高二(9)班 马文彬
这次地理实践研学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地理。从最开始的引水口问题,到顺着黄河流向修建丁坝,再到沉沙池、排沙口、搅沙机的工作原理,这个过程我们都在和黄河的“沙”接触。理解了黄河中沙子的巨大力量,也将排沙过程作为了一个小型模型来学习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作用。参观完水泵房也体会到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泵站对整个城市的关键作用。了解完黄河后就要开始了解黄土。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更深入清晰地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历史、特点,学习了黄土高原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以及黄河因受黄土高原影响而产生的后果,认识到了治理黄河的不易。
地理学习往往要亲眼看到、亲身感受才能有真正的启发,双眼所见的往往比书上、题目上的知识更形象,更易懂,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明白了实践是学习地理的最好方法。
--高二(15) 李嘉润
在老师和领导的协同帮助下,9月3日地理科学研学活动如期而至。作为地理奥赛的一员,我十分有幸能通过研学外出的方式学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
看到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我的心态也不禁端正严肃起来。秦老师详细生动的讲解娓娓道来,我手中的笔也一直没有歇息。除了老师,景区郭部长为了支持我们的研学活动,也为我们对黄河的排沙、应急供水和提灌进行十分全面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在黄河地质博物馆里,我们的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土馆,在这里,我对原来许久不能理解的“风成说”深入领悟,也提升了区分源、梁、崩的能力。
通过本次地理研学活动,我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根本要义。感谢老师这次让我受获颇丰、难以忘怀的体验活动!
--高二(13)班 张灿
本次地理研学极大放松了我劳累一周的身心,早上呼吸到的第一口绿色空气时,长久以来积压的闷气顷刻间烟消云散了。随着研学的推进,那些在平时索然无味的河、泥、沙、草,都因秦老师的讲解与郭部长的补充而熠熠闪光,尤其是听到秦老师提前一天踩点准备、走遍全程,太多感触涌入心底。无论是滚滚黄河水,沃沃河漫滩,还是悠悠历史馆,都在最大限度地唤记忆中的知识,尤其是穿插其中的新内容,不仅加强了理解,更激活了大脑。正如同在最后分享时“与尊师重教的关系”,教育的启迪意义在此次研学中体现得淋离尽致。另外,研学活动也使我对地理学的热情更上一层楼,在坚定选择地理竞赛的同时也有了对未来的规划。
最后,地竞加油!
--高二(11)班 马萌珠
供稿 | 董瑛瑾 钱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