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返回七中首页·
首页 > 高中部 > 学校简介 > 校庆 > 70年光辉历史

70年光辉历史

 
 
 
与时代征程同开拓,与强国使命共奋进
——谨记郑州七中70年光辉历史
 
    郑州市第七中学建校70周年,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的七中儿女,为了学校的发展进步,为了学生的卓越发展,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留下感人至深的事迹,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共同书写了七中教育的壮丽篇章。这一片热土上,印满了前辈们的脚印,70年的历程写满了他们的青春飞扬。
    70年弹指一挥,中间多少拼搏与汗水。
    70年励精图治,中间多少跨越与腾飞。
    70年兢兢业业,中间多少追星与赶月。
    70年,沧海桑田,初心不改,红色的基因一直传承到今天。
    70年校庆之际,我们特开辟“我和我的七中”专栏,和你一同展开这壮丽的画卷!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从雪山走来,抚慰黄土,冲击大地,形成广袤、富沃的中州平原——河南。5000年前,古老的东方在这里点燃了文明的圣火。华夏始祖黄帝,在这里开启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这里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都城,镌刻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商业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从这里走向世界![ ]
    河南,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是一片层林尽染、红旗漫卷的红色热土![ ]
    1949年3月5日-13日,我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唯一一次全委会。此次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绘制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党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好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时任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
    1949年3月1日,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为深入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好会议决定,河南省的工作重心也由完成民主革命转移到加快河南建设上来。加快培养党和政府急需的建设型人才,成为河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依据会议精神,我省于1950年在开封创办工农速成中学一所,学生有64名,编制2个班。[ ]这便是郑州七中的前身,是一所因时代而生,和祖国共命运的学校!
 
 
图为《中南区1950年工农速成中学试办工作总结》一部分
 
图为河南省第一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委员会合影
 
图为河南省第一工农速成中学学生毕业留念
 
    解放后的郑州,经过快速发展,成为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并成为全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南北纵横的京广铁路与连接东西的陇海铁路交汇在郑州,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1952年8月5日,为深入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更好地利用郑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将一份省会拟迁郑州的报告提请上级批准。同年10月19日,河南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核准:“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与此同时,省会搬迁工作紧锣密鼓地开
 
 
图为大铺村旧址
 
 
展起来。[ ]学校服从大局,克服重重困难,于1952年10月,从开封搬迁至郑州大铺村。
    在红色瓦房的教室里,跳动着一颗颗建设祖国的红心;土路两旁的翠柏,衬托着学生铿锵有力的步伐。1955年工农速成班停止招生,开始招收普通中学高中班和初中班学生。学生逐渐增加,班额逐步增多。1958年10月,郑州市教育局正式将其命名为“郑州市第七中学”,开始了更好为新中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新征程。
       
1955年秋,学校搬迁至金水路
 
图为学校大门
 
炽热红心向祖国,四载知青绽芳华
    “当一条河伴随你成长时,或许它的水声会陪伴你一生。”中国从事美国自然文学研究第一人——程虹教授在《文景》杂志中介绍美国作家安·兹温格的作品《奔腾的河流》时,引用了这句话。对于程虹教授来说,陪伴她人生成长的那条河流,叫作汝河。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十年间近2000万名青年学生——约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积极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奔赴农村。[ ]同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在平顶山郏县建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并从郑州七中等学校选派出71名中学毕业生作为首批学生知青来到这里下乡。[ ]学校停课停学,学生下乡劳动。
 
图为郑州七中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业第一线证书
 
我校青年欢乐地集合在场上开会
 
    程虹,195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干部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她是“又红又专”。青春时期,“红色”就是她的生活基调和政治站位。那时的程虹还是七中的一名学生,身为团支部书记的她,积极响应号召,迅速报名下乡,毅然成为一名光荣的知青,并坚定地告诉自己“下与不下,虽一字之差,但这是前进和倒退的斗争!”1974年,程虹提前从郑州七中毕业,满怀着对知青生活的期待,来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落户吴堂大队,开始了她的知青岁月。
 
图为知青们合影(前排右一为程虹)
 
图为与知青们老乡在一起(二排右一为程虹)
 
    程虹来到大队后表现十分出彩,在大多数人眼里,她性格顽强,干活卖力,是一个典型的“拼命三郎”,因此被大家称赞为“铁姑娘”。她白天要跑几十公里路,晚上回来又要拉砖干到半夜,第二天起来浑身没劲,拉车上坡时总是下滑。她鼓励自己:“共青团员就是要天天走上坡路,不能滑下来。”就这样,她自我鼓励,终于把车子拉了上去。
 
图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
图为知青宿舍
 
    年轻的程虹,不仅在田间地头里表现出非凡的“英雄气概”,在平常的生活中更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一起下乡的女知青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有时干完超负荷的劳动后,大家就会变的士气低沉、无精打采。这时的程虹会给她们讲故事,每次讲完,大家的状态就会调整过来,浑身充满了干劲。她经常作为先进代表汇报知青工作情况,在正式演讲前,大家总是让她表演最拿手的节目——唱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虽然只有四句,每每唱罢,总能引来满堂喝彩,鼓舞了斗志。
在那个年代,汝河经常会发洪水,河床肆意滚动,狂怒暴虐,危害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当下暴雨引发洪水时,公社就组织知青紧急抢修加固汝河大坝。程虹在文章《难忘那片热土》中有生动的描述:“曾记得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奋战在大坝上,用肩膀扛着装着砂石的稻草包加固大坝。泥泞中,有人摔倒了,爬了起来,又有人摔倒了,又爬了起来。”那时的程虹就是一名革命者,越挫越勇,绝不退缩。
 
图为团员毕业留念(前排右一为程虹)
 
    下乡八个月后,程虹被选为知青积极分子,在县里大会上发言。在《听毛主席的话,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这份发言材料里,程虹提到:“腰酸腿疼地歪在床上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出了一个念头:‘家’”,但是在条件艰苦的知青岁月中,无论怎样想家,这位年仅17岁,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铁姑娘”,仍然咬紧牙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继续走革命道路”![ ]
 
图为程虹正在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
 
    云开雾散,惊雷隆隆。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此后,郑州七中各方面工作逐步得以恢复。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立即恢复高考,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支持知识青年报考大学。那一年,全国约有570万考生走进考场。高考制度的恢复,恢复了知识的价值,使得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翌年,程虹成功考入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心仪的大学生。1978年2月20日,程虹将要离开公社,面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知青伙伴,她内心中充满了不舍。那一天,公社专门为她举办了欢送会。一向不掉眼泪的程虹动情地哭了,她说:“高兴的是自己通过努力,在答卷上看到了满意的成绩;难过的是将要离开待自己亲如儿女的老乡和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 ]情深谊长,恋恋不舍。挥手间,程虹要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
 
图为当年的知青返乡相聚合影留念
 
    如今的汝河两岸,芦苇染翠、白鹭振羽,昔日荒凉的河滩,成为了美不胜收的游赏之处。汝河以及汝河两岸的一草一木给予了程虹太多的留恋和心灵的启迪,奠定了她钟情乡野、崇尚自然的人生志趣,鼓舞着她走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研究之路。
改革开放弄潮儿,勇挑重担经纶手
    新春的北国,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上,一位花甲老人站在苍茫无垠的雪地里,雪花击打着他朴素的冲锋衣,斑白的两鬓配合着雪花的漫天飞舞,他的双手紧攥着背在身后,透过坚挺在鼻梁上的眼镜,睿智的目光投向远处的山峰……这位老人,便是郑州七中的校友——被誉为“中国期货教父”的田源先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打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当时的中国,计划价格体制犹如一张坚硬的钢丝网,束缚着国民经济的活力。197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坚决的态度和积极稳妥的步骤,认真做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为撕破这种体制的制约,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价格研究中心,给高层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从各地选派专家学者进京参加价格改革工作。[ ]那一年,从郑州花园口知青农场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学习,并留校任教的田源被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参与价格改革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时任研究中心总干事的是我国经济界泰斗薛暮桥老先生。那时的田源只有29岁,他率领着一批满腔报国情的研究生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如同他所说的那样“炽热的激情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充盈在胸,努力为国家做事的责任感,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位卑未敢忘忧国”,拳拳报国,累累硕果。[ ]
    1984年9月初,著名的“莫干山会议”,即“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田源在会上做了发言,分析中国价格改革在经济改革中的中心地位。他的发言成为了“莫干山会议”中重要的信息来源与讨论背景。这次会议,对于坚持和扩大“双轨制”作为实现价格改革的重要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1986年受国务院委派,田源和周小川、林毅夫等人一道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学习考察市场经济体制。身穿西服、打着领带的田源在纽约期货交易所里参观学习,交易所总裁讲述的美国期货市场故事令田源深刻认识到期货的功能强大——可以缓冲市场价格的震荡。他敏锐地感觉到:“期货应该引进到中国来,用它去制衡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内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的跌宕起伏”,必须建立中国的期货市场才能有效完善价格机制。[ ]
    美国学习归来后,田源把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研究引入国务院发展中心的重要课题,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肯定。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以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期货市场研究小组”,田源出任组长,开始了期货领域的交流考察、试点试验工作。1990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期货市场工作座谈会”,会议由田源、杜岩、张其泮主持召开,田源代表研究小组做了会议总结。时任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昌基带领河南小组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希望在河南率先建立期货市场。经过反复酝酿,10月12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引入期货机制的全国性批发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同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深圳成立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翌年,由物资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组建了国家级期货交易所——上海金属交易所,从此新中国期货交易正式起航!
    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受到“南方谈话”的深刻影响,一大批政府官员下海经商,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同年12月28日,新中国第一家期货公司——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中期公司)正式成立,田源出任董事长。中期公司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逐步在全国建立了18家分公司和代表处。那时的中期公司,在世界期货市场占有率达到10%,成绩斐然。1995年1月,田源受邀赴瑞士达沃斯小镇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后称“达沃斯论坛”),中期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引人注目。两年后,田源临危受命,兼任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率领集团近30000名员工扭亏脱困,突出重围。
 
 
1993年,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右三)考察中期公司,右二为田源
 
    意气风发的田源没有忘记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受到“达沃斯论坛”的启发,他决定在中期公司的投资项目——亚布力滑雪场的基础上,成立“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为中国企业家设立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企业家成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建设力量,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合作机会。[ ]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积极行动,从全国甚至全球调配医疗防护物资,驰援湖北,驰援武汉,快速弥补物资短缺,捐款捐物高达50亿元。为了凝聚力量,助力武汉发展,增添经济活力,8月11日-12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20武汉特别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以亚布力论坛20周年之机,携手这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英雄城市。
                   
                       
图为田源在2020亚布力武汉特别年会发言[ ]
 
    以田源为代表的“九二派”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勇挑重担、创新使命、反哺体制、为国分忧。浓缩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批知识精英在这个阳光的大时代里,改革体制,苦寻出路,最终殊途同归,各领风骚的奋进历程。
 
图为田源先生重返母校
 
    2014年,花甲之年的田源老先生回到了母校——郑州市第七中学,受到了王保军校长的亲切接待。他参观了当年学习的校园,回顾了求学时的往事,菁菁草木、蔚然成林、谆谆教诲、如沐春风。
四十三年如一日,雷锋精神永流传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报》“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此后,以雷锋为学习榜样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
    1977年3月,郑州七中召开了第一届“学雷锋、创三好”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我校都会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一次学雷锋活动,让雷锋精神感染人,用雷锋精神激励人,以雷锋精神完善人。为加快发展优质高中教育,2004年,河南省政府斥巨资在郑州市三全路建立郑州七中高中新校区,校园占地304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校园绿树环抱、鸟语花香,花坛草坪和流水喷池交相辉映,环境典雅大方。为了让雷锋精神在郑州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05年12月25日,学校在高中校区中心广场上打造了一尊高3.5米、宽2.6米,重达2.2吨的铜制雷锋头像。[ ]头戴红星军帽,身穿墨绿军装的雷锋头像微笑着目视校园,传递着雷锋精神,感染着全校师生。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了多方面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图为郑州七中学雷锋小组行走在市区街道中
 
图为1993年3月,郑州七中荣获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图为2000年7月,郑州七中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图为我校的雷锋头像
 
图为2017年3月,郑州七中第40届学雷锋活动月各班团支书受旗
    寒冬腊月,每年的大年三十,在熙熙攘攘的郑州火车站广场上,总能看到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身穿红色马甲,头戴红色志愿帽,穿梭在人群中,真诚的脸上带着微笑,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来往的旅客,为匆匆忙忙的人们给予真诚的帮助和亲切的关怀。这,就是“郑州市第七中学志愿者服务队”,是一支由郑州七中校友自发组织的“雷锋队”。志愿队搭建的简易服务站里,站着一位笑容温和的女士,在给返乡农民工送上春联和煮好的饺子。升腾的热气,温暖在寒冷的空气里,温暖在过往旅客的笑容里。
 
图为七中校友组织的志愿服务队,左三为张曼如
 
    她叫张曼如,是郑州七中的校友。已近60岁的她,原本可以坐在省政府家属院里,谈笑风生、欢度佳节,但是她没有这样做,雷锋精神一直照耀在她心中。她要身体力行,打造一支郑州七中永不褪色的“雷锋服务队”;用实际行动来诠释“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句句“新年好”,一句句“给您拜年了”,一句句“谢谢”,一句句“老家在河南”,汇集在耳畔,汇聚在广场,汇合成一首新时代的雷锋之歌;志愿者服务队在流动,流动在郑州火车站的广场上,流动在来往旅客的心目中,流动在雷锋精神的传承里。
天山雪莲中原绽,民族团结一家亲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为了促进民族团结,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优质高中学习,支持新疆学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教育部决定在内地设立内高班。2009年,郑州七中根据上级部署承办了第一届新疆内高班,成为当时河南省唯一一所开办新疆内高班的学校。同年,王保军校长从老校长袁新民手中接过七中奔跑的接力棒,开始了郑州七中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为2009年8月,学校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顺利接招河南省首批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
 
    从那时起,一群群朝气蓬勃的新疆少年来到郑州七中,拥抱中原大地。新疆的少年爱运动,尤其喜欢足球。王保军校长指出:“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足球精神”更好地体现。“以球健体、以球促学、以球养志、以球树人”,足球成为七中内高班教育理念的着眼点、发力点。2010年,在王保军校长的指示下,学校开始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成立郑州七中足球队。这支球队充分展示了河南省内高班少数民族学生的风采。自建立以来,曾获得第四届“未来杯”冠军、“林格尔国际青少年足球赛”冠军、首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冠军等荣誉。新疆班的学生和内地学生一道,在阳光下、在绿茵场上,一起追逐着、奔跑着……在足球的世界里,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感受足球的魅力,享受足球的快乐。
 
图为郑州七中足球队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内地西藏新疆班组)第一名合影留念
 
    新疆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直牵挂在王保军校长的心里,学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首,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疆班工作领导小组”。每名领导干部和党员帮扶两名新疆内高班学生,给予学习和生活上全方位的照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疆学生感受到了河南人民的热情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郑州七中新疆班的教育教学成绩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学校被授予“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郑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基地和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1月14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专程来到郑州七中看望新疆内高班的师生,为他们送来慰问品,对学校的民族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5月23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为宣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工作的讲话精神,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质量,在时任省委书记谢伏瞻的陪同下来到郑州七中亲切看望内高班师生。他仔细询问少数民族内高班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和新疆孩子们一起交流,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为建设新疆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民族色彩。
    
            2012年1月14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专程到我校看望新疆内高班学生。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我校视察新疆内高班工作,并与我校内高班学生亲切交谈。
(图为央视新闻联播截图)     
    通过足球,通过关爱,通过教育,新疆学生和内地学生友好共处、互帮互助,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欢快的笑容洋溢在每个新疆内高班学子的脸上。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郑州七中的校园里。一句句新疆味道的“老师好!”表达着内高班学生的感激;一朵朵“天山雪莲花”在郑州七中盛情绽放,绘制着一幅新疆河南一家亲的温馨图画。
文化丝路联世界 ,通达五洲筑梦想
    2000年前,东汉外交家班超率领36人出都城洛阳,重开丝绸之路。1000年前,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满载货物的驼队,缓缓驶入繁华的汴京城。河南,记载着古丝绸之路的繁华。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肩负着推动中华文明转型的历史担当,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创新的现实担当,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未来担当。“一带一路”的创想,成功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搭起了两条经济带,推动内陆文明的复兴、海上文明与内陆文明的对接。[ ]
    擘画蓝图,河南主动作为。2014年,由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卢森堡国际货运公司35%的股权,成功架起郑州—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2015年,“上合组织峰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CBD举行,李克强总理向中外来宾介绍了郑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作为“中欧班列”起点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凸显,推动“一带一路”纵深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河南,再一次站到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郑州七中与时俱进,更加明确了学校国际部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将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课程和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使学生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的探索创新,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河南AP”落户郑州七中,先后成为河南省首家哈佛、耶鲁、宾大模拟联合国培优基地、全球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机构“ME TO WE”河南省唯一的国际联盟学校、河南省首家常春藤预备班。数百名学子成功进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埃默里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一批批国际部学子从七中走向世界各地,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联通起一条条“文化丝绸之路”。
 
图为2018年“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代表团访问郑州七中
 
图为土耳其教育部创新与教育科技司考察团到校参观
 
图为柬埔寨数字信息化培训班到校参观
    2018年“一带一路柬埔寨数字化教育培训班”在湖南长沙开班,郑州七中校长王保军为柬埔寨教育行业官员和专家全英语授课。提高柬埔寨信息化教育水平,促进中柬教育交流。
  
王保军校长与全体学员合影
 
图为王保军校长全英文授课 
 
 
图为柬埔寨数字信息化培训班到校访问交流
 
    一位国际部学生就是一名文化使者,一次国际交流就是一条文化丝带,传播丝路文化,宣讲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铸就世界梦想。郑州七中牢记使命,践行担当。
 
凯歌奋进七十年,继往开来谱新章
    一代一代七中人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校训,以“真”为办学灵魂,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关注。1999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到我校考察“普九工作”,2001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我校视察并与师生代表合影。2003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到我校视察指导工作。一代一代具有“家国情怀、博学多识、素质高雅、思维创新”的七中学子成为栋梁之才、时代先锋,奋战在国家需要的最前线,出彩在时代召唤的最前沿。
时代的征程无限光明,强国的使命催人奋进。七中学子相信在王保军校长“博雅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郑州七中一定会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教育篇章!为助推“中部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七中力量!
    我们盼望,有更多的有志学子了解郑州七中;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自郑州七中;我们展望,郑州七中在教育教学领域有更加浓墨重彩的篇章!
 
               
1999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一排左二)到我校视察    
 
                   2001年5月1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我校视察
 
                        2003年6月,时任河南省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到我校视察
 
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视察郑州七中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与我校师生亲切交谈
 
2017年,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调研我校秋季开学,观摩群文阅读课
 
人物介绍
    程虹:1957年出生,李克强总理夫人,文学博士、教授。国内顶尖的美国自然文学研究专家,出版多部介绍美国自然文学的著作和译著,被誉为中国从事美国自然文学研究第一人。
    田源:1954年出生,经济学博士,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主席,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元明资本创始人,迈胜医疗董事长。
    张曼如:1963年出生,现任河南省政府驻京办事处主任、党组书记,省政府副秘书长。
    王保军:1967年出生,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跨世纪带头人,现任郑州七中校长。
附录
    70年红旗漫卷,70年砥砺奋进,2019年伟大的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筚路蓝缕,70年躬耕杏林,2020年郑州七中也迎来70周年校庆。郑州七中,这所因时代而生,与祖国同命运的学校,所书写的70年历史,代表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教育事业发展历程。这段光荣的历史应该被世人所知,所以我决定把目光投向母校,撰写这篇文章。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员流动受限,我无法通过采访来获取历史信息,这大大提高了史料搜集工作的难度,成为一大阻碍。面对这样的困境,我着眼于搜集史料文字记载,曾前往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实地参观,记录下真实的一手史料;曾进入图书馆,在众多书籍中寻找相关人物资料;也曾叩问《人民日报》的图文历史数据库,在其中发掘有用资料……经过一个月的搜集和去伪存真,我成功地得到了大量有效、真实的的相关历史资料,为文章写作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撑。
 完成史料搜集以后,我开始着手写作,文章结构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纵向”即为文章的每个层次按照国家(或社会)-河南-七中这个思路展开,先勾勒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再引出下文对河南和七中发展描述。我尝试性地在文段中引入《人民日报》的发表文章,希望通过《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的变化,来体现社会思潮的变化,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大变革。“横向”为以七中的发展情况为时间线索来撰写全文,每个层次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用来方便转换时空、带入情境。
由于史料搜集方法的限制,学校各个时期发展情况的资料并不充足,无法大篇幅地描述七中的发展情况。受到电影《无问西东》的启发,在文章各层次中我主要讲述各时期具有代表性校友的故事,以此来体现七中学子的优秀品质和学校教育成果,间接描写郑州七中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总体而言,这次探究写作活动,让我获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史料辨别能力,加强了我的历史时空思维,更让我深入地理解“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到了客观再现历史的重要性和不易程度。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的一些具体收获:
    一、树立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历史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的阶段、时期,虽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之间是相对联系的,是前后承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隔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后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在探究七中校史的过程中,学校发展历程可分为六个时期:学校建立初期(1950年-1965年)、文革动乱时期(1966年-1976年)、过渡恢复时期(1977年-1987年)、改革发展时期(1988年-2001年)、跨越发展时期(2001年-2009年)、新时期(2009年- ),虽然六个时期时间不同,但各个时期相互联系,继承发展。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断分析认识、总结提高,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经验,更好地推进下一时期学校的发展。
    二、掌握辨别本质与现象的历史观:郑州七中的校史是有若干重大事件组成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紧要关头,学校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历史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什么是郑州七中取得辉煌成就的本质?我想,正是七中永远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品质,成就了七中70年的辉煌历程。
    三、学会历史思维来思考问题:黄仁宇老先生提出:“历史并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谈及历史问题,大多是历史名词的堆砌,“博学者”多以所谈历史名词之多者为傲。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发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多方面、多维度的原因,其发生并不是偶然,外在的偶然只是内在必然的表现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尝试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多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一代青年有一代的责任,一代青年有一代的梦想。七中的优秀校友们给了我很大触动,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毅然成为一名知青的程虹,还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努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田源……他们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获得了时代的光荣。幸逢新时代的我们,要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练就过硬本领,树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远大志向,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终于告成,这次的探究学习结束了,但“历史是一部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新情节的开始”(荷兰 彼得·海尔语),历史的学习还会继续,我会带着这次活动的收获不断探索历史的奥秘。
    “神奇的沃土传播智慧和文明,缤纷的校园飘荡桃李的芬芳”……[ ]
    最后,在郑州七中建校70周年之际,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我的母校——郑州七中!
                                                             撰写:冯麓源
                                                             指导:贾艳玲老师
 
 
冯麓源
高二(20)班在校学生,河南省学生联合会第十届代表、郑州市学生联合会第十届代表。
 
 
[ ] 参考书籍:《小延安—竹沟》,河南省人民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
[ ] 参考文件:《中南区1950工农速成班试办工作总结》
[ ] 参考文章:《省会迁郑记》,开封市文广新局
[ ]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 ] 备注:当年河南省下乡知青人数达到6.5万余人,全国上山下乡知青人数约为199.68万人。数据来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记载。
[ ] 资料来源:参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记录
[ ] 参考文章:《难忘那片热土》,程虹, 刊发于1994年8月1日的《光明日报》。
[ ] 参考书籍:《九二派——“新士大夫”企业家的商道与理想》,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策,陈海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
[ ] 参考文章:《我们是“摸石头”的人》,《经济观察报》,田源,2009年11月。
[ ] 参考文章:《“拓荒者”田源:中国期货第一人》,《世界经理人》,2007年8月。
[ ] 参考文章:《田源访谈录》,第一财经频道,2006年10月。
[ ] 参考书籍:《亚布力的光芒——中国企业家白皮书》,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
[ ] 图片来源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新浪微博官方
[ ] 数据来源于我校校史馆记载和2005年1月12日《郑州晚报》报道。我校雷锋头像迄今为国内最大的雷锋头像。
[ ] 参考书籍:《“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王义桅著,人民出版社。             
 

Copyright © 郑州七中 校址:郑州市金水路25号(初中部) 联系电话:0371-86091766 E-mail:zz7z@163.com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部) 联系电话:0371-65828916 E-mail:zz7zg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