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树人外国语 > 教育教研 > 教师论坛
读《静悄悄的革命》后的几点反思——胡亮
责编:胡亮 发布时间:2017-02-23  阅读次数: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部基于通过对大量的真实课堂进行解剖后得出的颇具高度的教育教学改革书籍,理论与实践并存,国际和国内关联,读后让人大开眼界,获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观点,颇具颠覆性,特别值得以此来反思我的平常教学工作。
1、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开头。
在平常教学管理中,我常常过多的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然而试想,没有一个良好的开头,我们又如何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在书中,小林老师在“生活科”上课前先请几个学生来猜猜其中的诀窍,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去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的认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的,马虎的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连开头都不吸引学生,结果想要达到预期岂不是更难。
2、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造成主体性假象
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我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常常充斥着发言过剩的形式主义和拒绝发言的尴尬场面呢。欧美学校则不同,因为欧美学校的学生发言往往是从小声的、不清数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走,越能活泼的、明确的发表意见和表现自己,从而渐渐成长起来。反思我的课堂乃至我国的课堂,则是很多最求“发言热闹的教师”,过分要求学生的发言迎合“好看”的课堂,要求学生从小开始就要大声而清晰的发言,那些小声的不明确的发言则被认为理解迟缓或者发言不积极,而被善意忽略,但其实,在这类学习中,其不确定性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旦被老师忽略,他们就越来越不敢说,或者认为老师不了解自己,也就不想再说了。如果在幼儿园时代或者小学时代过分强调虚假性主体,到了初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只有在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就是为了好看的表演。
3、真正的倾听
我在上课时经常会犯书上一位老师的错误,那就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是再总结一下,概括一下,总想着要把学生的答案向着自己的答案去靠近,以便于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听学生答案的时候经常会在想下一步怎么办?没有真正的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潜台词。这不是真正的倾听,学生享受不到被理解和达成共振的快乐,也就不可能达到课堂上真正的交流和碰撞,客观上也一定会降低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真正的教学在于平等对话中产生的火花,而这需要真正的倾听,真正的把学生当做主体性的人而不是完全以老师为中心,牵着学生鼻子走,形成主体性假象。
4、自学能力不是自我教育力
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的、合作的进行学习,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那么如何培养真正的自学能力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求活动中去,在“活动、合作、反思”中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味从老师处获取,那样是没有创新力的。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关于教育教学的三思考
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
要想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首先要明白课程要求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为以下三点内容能告诉我们答案。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构建以下形式的师生关系。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进行真正的对话与沟通,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的境界。这种师生平等,不是外在形式的平等,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及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也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而是平等中的关键角色,发挥着引导作用。
2、互利互惠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教师,他们在课堂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价值,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教师通过跟学生的真诚对话感受到自身的学识与境界也相应的得到提升,体验到一种心灵的快感。同时,学生在跟教师的自由对话学习中领悟到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享受着平等对话带来的无穷愉悦。
3、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真诚的态度协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学习在一种高效状态下展开。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从不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合作与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对话的本质并非将一种观点强加在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的视界。从而,在自由的对话中,沉寂的传统课堂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所取代。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二者都可以使倾听者和言说者,这样,师生就构成了真正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对话关系。
三、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如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方法
1、教师的讲课务必要精彩,吸引学生注意。
2、教师尽量少讲。恪守“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教师绝对不讲”这一原则,如果所有的知识教师都要亲口讲一遍才放心,学生就会产生依赖,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动力。
3、经常提问。提问促进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设置标准答案让他们猜。
4、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奖励。思考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常常能够让学生勤于思考。
5、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这是思维本身带来的乐趣。一旦体验到了这种乐趣,人人都会爱上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参与自学活动。在组织学生自学前,应向学生提出比较明确的自学要求。
2、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疑问或有看不懂的地方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应采取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
3、有合理的问题预设。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困难,因此,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的过程之前,教师就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预设,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创设较为有利于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难点的设问,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凭借教师的点拨,经过自己深思后理解并掌握,使学生产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良好心理,而乐于去学习,乐于去探究新知识。
4、做好检查反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检查反馈,及时获取学生自学的相关信息,要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自学后所取得的成果,从而使学生正确的知识得到强化,对于出现的偏差给予及时矫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进而内化为一种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Copyright©郑州市树人外国语中学 校址:郑州市二七区郑密路24号 联系电话:0371-55372091 E-mail:zzsrw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