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树人外国语 > 教育教研 > 教师论坛
由《静悄悄的革命》引发的思考——孟帅
责编:孟帅 发布时间:2017-02-23  阅读次数: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除了巨大的收获之外,还有一些自己的困惑,比如:我们不可否认当前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还是有矛盾存在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今后的教学到底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在现有的评价方式下,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吃透学科思维,让好学生凸显出来?等等。同时,学校也给我们提出了三个思考问题:一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三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带着自己的困惑和以上三个问题,利用假期的时间,我认真读了学校布置的这本《静悄悄的革命》,对我的启发很大。佐藤学教授用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将当前与今后的教学改革方向清晰地表达出来,使人颇有共鸣。我自身的困惑与以上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以下是我的收获与思考:
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课程?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课程似乎表示某一学科或者某一学科的教材概要和教学大纲,再往前发展,课程表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或培养学生某一技能的学科体系,比如我们现在有论语素养课程、社团课程等。而通过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使我对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课程既不是“教育目标”的展示图,也不是“教学大纲”的一览表,那么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所以,课程应该是一个主观能动创造的过程。
      作为教师,如何创造课程?如何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先说课程的设计,我们总是善于把“教的课程”组织得十分细致、周密、有计划,而与此相反,“学的课程”的设计却十分薄弱。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来设定单元主题,寻找作为主题探究的资源的素材或资料,创设促进学生的探求和交流活动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对该单元中学习的发展性有所预见。再说教室里的实践,书中倡导教室中的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具体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反思的、合作的学习”作为单元来加以组织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阶梯型”课程,取而代之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这就要提到佐藤学在书中所倡导的综合学习,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国际事件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福利教育等。这是今后创造课程的发展方向。说到这,不禁思考,具体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究竟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只有明确了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才能跳出一个个具体的课时,从宏观上培养适应社会的完整的人,而不是考高分的机器。我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政治认同,即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大政方针的青年;二是理性精神,即培养能够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思辨的青年;三是法治意识,即培养尊法懂法守法的青年;四是公共参与,即培养热爱社会、热心公益、关心国计民生的青年。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使创造课程成为可能。最后说反思和评价,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一样,要坚持佐藤学教授所倡导的开放教室和公开研讨,变评判好坏为真正的发现困难和乐趣,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形成“合作性同事”关系,从而促进课程的创造与生成。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
      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用“教学相长”来形容新型师生关系,说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同时,把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总结为“亦师亦友”:“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读到这,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做到了以上几点,结果发现还差得很远,但同时我也庆幸找到了今后师生交往的努力方向。在书中佐藤学谈到了虚假主体性,即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中国绝大多数教师的通病!要想构建真正健康的、真正有利于唤醒生命的师生关系,就要彻底摒弃这种观念和做法,抛弃掉功利主义,还原教育的本真面目。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而不是向学生传授硬邦邦的知识那样简单,我们要致力于开展交响乐团式的学习,创造润泽的教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允许进度慢一点,可以允许课堂不那么安静有秩序,可以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给学生时间,与学生对话,在交往中培育,在对话中成长。
       其第一要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倾听比对话更重要,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只有教师首先做到倾听,才能启发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声音,从而真正构筑起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形成相互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接下来就是教师的讲话方式,即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以及消除粗话或含义不清的言辞,精心选择那些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言语来上课的讲话方式。最后,期待学生发生改变不能过于心急。学生的变化是缓慢的,历时越久越见成效。
      接下来便是真正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自己能否与学生一起共同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值得学习的东西,与同伴一起相互学习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教师自身,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老师也会着迷,从中学到很多。和学生一起成长,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教室,这才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王保军校长说过,在学校变革的新阶段,我们要以“亲近、信任、尊重、理解、关爱、融洽”为关键词来重塑师生关系。老师们要以平等的姿态,亲近、信任每一个学生;以赞赏的目光,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胸怀,关爱、鼓励每一个学生。老师应努力成为学生青春路上的引路者,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成才路上的同行者。
三、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的是,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就会陷入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因此,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开展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探究和学习,找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值得探究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增加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和引导他们带着问题与思考进行合作探究,最终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和同伴共享得到的收获。或许一个问题解决了,会衍生出第二个、第三个或是一系列更深的问题,那我们就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继续探究或是暂时搁置,没有关系,这个过程就足以使学生体会到思考与学习的魅力,他们会比单单在课堂上听讲得到更多的收获与快乐!
       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千万不能让一本教科书挡住了所有视线,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错中学”,不仅教师要学会应对,学生的学习也应是一个应对的过程:应对教师的言语、教室里同学的言语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一些东西,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这一过程必然要经过思考),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物的对话、与人的对话以及与自己的对话。
       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是要组织媒介化的活动,比如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及表现等具体活动;其次是要实现合作,即分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无保留地告知自己想法的相互学习,就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这种合作方式来实现的;最后要通过表现和共有来进行反思性思考,真正把获得并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变为表现和共有的学习,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知识和技能,确切地掌握其含义。
       今后的学习一定不是枯燥地讲授也必然不是枯燥地听讲,今后教师更多地扮演的是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陪伴学生探究与成长,在活动、合作、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会更加热爱学习吧。
合上《静悄悄的革命》,感觉自己身上的使命又多了一些,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时代在改变,教育在改革,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学生在学习,作为教师,更应该走在学生前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是一生的事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很幸运能够成为树人的一员,立德树人,培植须根,让我们秉持博雅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三观端正、有生命力的、有学习热情和能力的完整的人。最后用王保军校长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在体验中成长,在成功中成才!”
Copyright©郑州市树人外国语中学 校址:郑州市二七区郑密路24号 联系电话:0371-55372091 E-mail:zzsrw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