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树人外国语 > 教育教研 > 教师论坛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黄健
责编:黄健 发布时间:2017-02-23  阅读次数:

        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语文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我们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

我认为“语文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其核心是影响人一生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认为应从语文课程的高度探讨阅读教学。

语文教育必须有序

以往的阅读教学很少考虑阅读效率,我认为,提高效率的捷径在于对“规律性”的把握。而规律是有序的,“序”是按照因果之间的效应关系排列的链条,明确“因果效应”也就实现了“系统有序”,“系统有序”使“简捷高效”成为可能。因此,阅读课程设计需要有序,阅读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序”。传统的语文教材,册册像一个“杂货铺”,诗歌、散文、小说,古今中外,一应俱全,蜻蜓点水,学不到“语文自己的章法“阅读材料”应按照文学的科学分类编制,创造一个在文学“场”里学习语言的条件,在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从而有序地达到课程目标。

阅读教学要分阶段

“阅读”实际上包含有“学习书面言语”的两层含义:“读”是指学习书面言语时读出了声音;“阅”是指学习书面言语时只看而不出声。“读”有助于口头语言的发展,而“阅”可以加快输入信息的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深化思考。阅读教学要根据“读”和“阅”各自功能上的特点,满足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设计层进序列化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突显“读”与“阅”的潜在优势。因此,将阅读教学层进序列化设计为读阅、学阅、导阅、自阅和自学五个阶段,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认知特点,设计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制体系,使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层层落实,大大提高了语文教育的效率。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阅读与作文教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只有把两者的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活动序列,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各自的独立功能,以及彼此之间的作用都得到发挥,获得语文教育课程的协调发展“读写结合”就是语文学习的“学以致用”。阅读教学的收获如果不通过相应的作文实践予以“物化”,那么,阅读教学的预期目的就有可能落空。“读写结合”反映的是语文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作为课程,阅读是主导,是核心,它不仅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而且只有与写作学习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够体现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语文阅读要注重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育的生命线,任何语言学习都需要依附于、应用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将以阅读为核心的“口头与书面”、“学校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等各种层面的序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成效的必由之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普及,极大拓展了阅读的视野和范畴。运用计算机进行识字写字、写作文章、搜集信息、网上交流、处理信息等文字处理,究其实质都是与阅读活动须臾不分的,因此,“语文技术”就是语文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顺理成章”的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

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构建怎样的师生关系?

 一、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社会群体关系中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一个关系体系,它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包含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因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的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比过去已日益强烈;随着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的今天,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早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原来那些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首先,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优化师生关系则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连最基本的穿衣、做饭、洗碗都不会,更不要说什么是劳动的艰辛和困苦,被人们称为“抱大的一代”,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不仅给家庭、学校带来巨大影响,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而我们应及时有效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好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她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广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再差的学生也会转变过来,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吗?因而,我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具体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只要我们与学生相互沟通,真正做学生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教育事业一定更加发展。

  三、解决好相关师生问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随着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据了解,在不少偏僻地区多年来一直因受“棍棒出孝子”、“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完全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并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于是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为“成绩”疲于奔命 。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学习。这就无形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挖苦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排挤,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的念头随之而生。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她们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少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明显降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的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不及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四、掌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平时一定要多给学生鼓励和尊重,我认为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前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特点,我们才具备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做学习的主人。我们知道,一切知识最终总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终归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恢复学生的自信,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善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一般而言,师生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 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怎样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态度决定一切。

    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一个成功在等待,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自主学习、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2、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5)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   6)使用工具书和阅读自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   

7)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8)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9)上好自习课的习惯。

    自习课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没有目的随意性学习,就如大海中没有航标的孤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不能凭自己的兴趣,好恶决定学什么,切记产生偏科现象,一条腿走路,势必会落后。

    自习课是一个很好自我省察的空间,包括各学科及态度、方法等,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自习课上的查漏补缺应是主旋律,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各学科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夯实基础,大力抓好自己的薄弱学科,并巩固提高自己优势学科,主动寻找突破点,老师不留作业并不意味不做题,而是要主动针对每一学科学情,抓弱点、重点、反复练,并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消化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到“温故而知新”。

    按照老师要求,针对性地做好新课的预习,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在新旧知识联系中保证知识连续性。自习课上遇到困难,独立思考、克服依赖心理,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成果,则会更多的体味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会增强自信和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做到今日事今日做,利用自习课搞好天天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性的循环,相信成绩会有质的飞跃。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只有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合适的学习策加强训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Copyright©郑州市树人外国语中学 校址:郑州市二七区郑密路24号 联系电话:0371-55372091 E-mail:zzsrwgy@163.com